我对于荠菜的感情,要追溯到刚上小学的时候,现在回想起来,只影影绰绰地记得妈妈曾经说过,上学了,每年都应该吃上几顿荠菜饺子,那样人就会变得聪明,书就会念好。妈妈的说法有没有理论上的依据呢?在那个能吃饱饭就不错的年代人们是无暇考究的,反正能吃上荠菜饺子是我们兄妹几个最高兴的事,也就是从那时起,每年清明前到野地里挖荠菜便成了我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固定“项目”。
阳春三月,咋暖还寒,但去冬的余寒却再也掩不住春日明媚的娇阳。踩着田野里松软的泥土,看着在野地里跑来跑去像小鸟一样快活的女儿,嗅着田野里散发出的新翻泥土和越冬麦苗所特有的春的气息,我不自觉地陶醉其间。我国有民谚曰:“三月三,荠菜当灵丹。”现在进入了信息时代,有了网络,想了解什么,只需轻轻地点一下鼠标,百度一下即可。荠菜,这种默默熬过寒冬,在初春向人们展露出它一贯的葱绿和芬芳的小苗,《本草纲目》上早有记载,其性味甘平,具有和脾、利水、止血、明目的功效。小的时候,仅是觉得荠菜饺子味美好吃,并不知道它的药用价值。实际上食用荠菜之功效远胜过其它园中蔬菜,历代文人墨客都对其称颂备至,屡见诗文。宋辛弃疾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名句:“城中桃李愁风雨,春在溪头荠菜花”,“日日思归饱蕨薇,春来荠美忽忘归”。苏轼也有词赞曰:“时绕麦田求野荠,强为僧舍煮山羹。”
回到家,妻与女儿一起小心翼翼地摘掉荠菜根部细碎的黄叶和小小的根毛,饶有兴趣地将洗净的荠菜一点点切碎,拌到早已备好的白菜肉馅里,肉馅也渐渐变得一清二白,荠菜的鲜香顿时在屋子里弥散开来,一直流入我的心田,它清香、柔和、朴实、自然,融合了乡村纯净空气和天然泥土所特有的味道,清新自然。现在早已不是食不果腹的艰难时代,人们追求的是绿色、环保、原生态,我品味着这阵阵馨香,回忆着小时吃荠菜饺子的欢乐情景,长辈的期盼恍如眼前。如今,父母早已年届九十高龄,可喜的是二老一直身板硬朗,进城下乡行动自如,我也便在心中默默祝福二老长寿安康,幸福久远。
(王守顺 澳门威士尼斯人网站采购物控部)